华中农业大学与华为公司达成AI合作

华中农业大学 AI 智能体应用规范

一、总则

1.1 目的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,为规范学校 AI 智能体全生命周期管理,确保其安全性、功能性和可用性,充分发挥智能体在提升教学质量、优化校园管理、完善师生服务等方面的效能,特制定本规范。

1.2 适用范围

本规范适用于学校各部门、各学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,用于教育教学、校园管理、师生服务等各类 AI 智能体,涵盖从设计、开发、部署到运行维护的全流程。

1.3 基本原则

教育导向:智能体功能紧密围绕教育教学目标与校园管理需求,例如辅助个性化教学、优化教学资源配置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提升学校整体管理效能。

安全可靠: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,保障智能体稳定运行,确保输出结果准确、合理、无偏见,杜绝数据泄露与恶意攻击风险。

易用交互:以用户为中心,设计友好、便捷的界面,采用符合师生使用习惯的交互方式,如语音交互、可视化操作等,降低使用门槛。

持续优化:建立动态反馈机制,根据使用过程中的用户反馈与技术发展趋势,持续对智能体进行功能迭代与性能优化。

移动优先:充分考虑移动设备使用场景,优先适配移动端,满足师生随时随地使用智能体的需求。

二、智能体设计

2.1 需求分析

应用场景调研:全面深入调研教育教学、校园管理服务等具体场景,涵盖信息技术、建安、人力资源、研究生管理、本科生管理、财务与资产管理及学院管理服务等领域。例如,在教学场景中,分析智能体辅助课程设计、作业批改、学习辅导的需求;在校园管理中,研究智能体处理报修、物资申请、会议安排的可行性,明确功能需求与预期目标。

用户需求收集: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、师生访谈、焦点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,广泛收集师生、管理人员等用户对智能体的功能期望、交互方式偏好等信息。定期组织用户需求研讨会,确保智能体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。

2.2 功能设计

功能精准定位:智能体专注特定教育任务或管理功能,避免功能冗余。如校园管理服务智能体聚焦业务咨询与办理,提供一站式服务;教学辅助智能体专注课程学习支持,实现精准化教学辅助。

功能模块规划:依据需求设计自然语言处理、知识图谱、决策、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。自然语言处理模块实现准确理解用户提问;知识图谱模块高效存储与检索知识;决策模块基于规则与算法生成解决方案;数据分析模块为优化智能体提供数据支持,各模块具备良好扩展性与兼容性。

2.3 角色设定

数字人设构建:基于教育场景与用户需求,运用提示词打造鲜明数字人设。校园管理服务智能体设定为 “校园百事通”,具备热情、专业、高效的形象;教学辅助智能体塑造为 “学习导师”,展现耐心、博学、智慧的特质。

角色技能定义:明确智能体角色技能,如智能问答、智能办事、智能分析等,并分层细化。智能问答技能涵盖多轮对话、模糊查询处理;智能办事技能包括流程引导、自动办理;智能分析技能涉及学习情况分析、管理数据统计等。

2.4 交互设计

交互方式选择:针对不同用户群体,采用多样化交互方式。面向学生的智能体,结合图文、语音、动画等多模态交互,增强趣味性;面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智能体,提供简洁高效界面,支持快捷键、批量操作等功能。提供视频嵌入、流程嵌入、网页嵌入、网页浮窗、接入学校官方企业微信等多种嵌入方式。

对话流程设计:设计自然流畅对话流程,运用引导式提问、意图识别、上下文理解等技术,避免逻辑混乱。设置常见问题引导、智能推荐答案等功能,提升交互效率与用户体验。

三、智能体建设

3.1 账号管理

智能体需明确唯一负责人,负责人全面掌握开发账号密码,建立账号使用日志,记录账号登录时间、操作内容等信息,定期更换密码,保障账号安全。

3.2 提示词管理

对提示词内容进行详细备份与注释,建立提示词文档库,按功能、场景分类存储。定期审核提示词有效性,根据智能体功能更新与用户反馈,优化提示词内容与结构。

3.3 知识库管理

完整保存知识库原始文档及数据处理过程文档,将知识库纳入学校数据管理体系与资产范畴。知识库数据包含原始文档、问答对、markdown 格式化版、分段标题、分段简介等,建立知识库更新机制,及时补充新知识、修正错误内容。

3.4 插件管理

调用插件的智能体,详细记录插件名称、版本、调用方式、功能作用等信息,形成插件管理清单。定期检查插件兼容性与安全性,及时更新插件,防范安全漏洞。

3.5 工作流管理

在设计文档中全面呈现智能体工作流各环节,包括工作流程图、关键节点截图、参数设置说明、流程逻辑解释等。运用流程图工具直观展示工作流,便于开发与维护。

3.6 应用管理

应用发布支持多种对接方式,校内应用前端强制统一身份认证,确保用户身份真实。建立内容审核机制,过滤无关、错误、敏感信息,保证应用回答准确、合规。

3.7 测试管理

制定详细测试计划,涵盖功能测试、性能测试、安全测试、兼容性测试等。功能测试验证智能体功能完整性与准确性;性能测试评估响应时间、吞吐量等指标;安全测试检测数据安全、漏洞风险;兼容性测试确保在不同设备、系统正常运行。

3.8 应急管理

留存负责人有效联系方式,将智能体纳入学校信息资产管理与安全体系。制定应急预案,明确故障响应流程、数据恢复方法、服务关停步骤等,确保必要时快速处置。

四、智能体部署

4.1 部署环境

本地化部署:对于处理敏感数据、对网络延迟要求高的智能体,部署在校内服务器,搭建专用网络环境,配备数据加密、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,保障数据校内流转与快速响应。

云服务部署:功能简单、资源占用小的智能体,选择信誉良好的云服务提供商,签订严格数据安全协议,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,定期评估云服务安全性与稳定性。

4.2 系统集成

对接信息系统:推动智能体与学校教务管理、学生管理、校园门户等现有信息系统无缝对接,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。例如,智能体获取教务系统课程信息,为师生提供课程提醒服务。

规范接口方式:制定统一接口规范,明确数据交互格式(如 JSON、XML)、接口调用方式(RESTful、SOAP)、安全认证机制(OAuth、JWT)等,确保系统集成稳定安全。

4.3 安全管理

网络访问管理:对使用学校 IP、域名和 Logo 的智能体,严格报备审批,设置访问控制策略,限制非法访问,记录访问日志,便于审计追溯。

数据安全防护: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,对师生个人信息、学习数据、校园管理数据等加密存储与传输,采用访问控制、数据脱敏等技术,保障数据安全。

内容审核机制:设立人工与自动化相结合的内容审核机制,实时监控智能体输出内容,确保符合法律法规、教育教学要求与社会道德规范。

智能体备案管理:校内上线的所有智能体,均需在信息技术中心备案,登记基本信息、功能描述、负责人等,便于统一管控与风险识别。

涉密安全管理:严禁任何涉密信息进入智能体系统,加强人员保密教育,建立涉密信息排查机制,杜绝涉密风险。

4.4 权限管理

用户权限划分:依据学生、教师、管理人员等用户角色,分配不同智能体使用权限。学生拥有学习资源查询、作业提交权限;教师具备课程管理、成绩录入权限;管理人员享有数据统计、系统配置权限。

权限控制技术:采用身份认证(如用户名密码、指纹识别)、访问控制列表、角色基 于访问控制(RBAC)等技术,严格控制用户访问范围,保障系统安全。

4.5 监控与维护

运行监控:搭建智能体运行监控系统,实时监测 CPU 使用率、内存占用、网络流量、服务可用性、用户访问量等性能指标。设置预警阈值,异常时及时通知运维人员。

维护更新:将智能体纳入学校信息系统年审范围,定期维护更新。包括修复系统漏洞、优化功能性能、更新知识库等,更新前充分测试,发布更新通知,说明更新内容与影响。

五、附则

5.1 规范解释

本规范由学校信息技术中心负责解释,解答规范执行过程中的疑问。

5.2 规范修订

根据国家法律法规、教育政策变化及学校实际发展需求,适时修订完善本规范,确保规范适用性与有效性。